close

在德國生活也有一段日子了,
也到過德國的不少城市。
但是個人認爲最有魅力的還是慕尼黑
(English:Munich) (German:München)。

慕尼黑是德國最大的邦:巴伐利亞邦的首府
(所以可以勉強稱作“都”)
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人口130萬(市區人口30萬),
僅次於柏林和漢堡,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
是德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
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中文譯名其實源自該城的英文名Munich


慕尼黑這個地名在德語中有「僧侶之地」的含義。
這塊土地上早先只有一個默默無聞的修道院。


1158年,當時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在修道院附近的伊薩爾河上架起新橋,
一個新的集鎮就這樣誕生了,這就是慕尼黑的雛形。

1255年,慕尼黑成為小邦首邑,
後來成為拜仁(Bayern,巴伐利亞)公國的都城。

14世紀初,拜仁的路德維希當選為皇帝,
稱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 )。
他在位期間,以慕尼黑為帝都,擴建城垣,奠定了老城的規模。

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攻佔了慕尼黑,
居民們湊起30萬塔勒(舊幣名)的贖城費,
才保住了這座城市不受破壞。

1806年,拜仁成為王國,慕尼黑也升格為王都。
整個19世紀是慕尼黑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
人口由5萬增加到50萬。
歷代王公都大興土木,建造宮殿,
甚至修建整條街道,城市面貌大為改觀。

其中最有名的是路德維希一世(1825年-1848年在位)(Ludwig I),
他把一所大學遷到慕尼黑,
修建了好幾處博物館和具有古典式建築風格的路德維希大街
(Ludwigstrasse,其實和大學以及邦立大圖書館就是在一條街,)
使慕尼黑成為具有歐洲地位的藝術城市。 

1871年德國統一後,
慕尼黑仍然作為王都直到1918年。

1919年,慕尼黑曾成立過三個月的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Münchner RäterepublikBayerische Räterepublik:
個人認爲這或許是近現代巴伐利亞邦喜歡閙獨立的藉口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希特勒於1923年率衝鋒隊(SA:Sturm-Abteilung)逮捕了當地的長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啤酒館政變」
Hitlerputsch:這個單字的意思是Hitler “希特勒”Putsch“暴動,叛亂”)。
政變後希特勒被捕,在獄中寫下了《我的奮鬥》"Mein Kampf“。

二戰期間,希特勒的納粹黨總部就設立在慕尼黑。

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
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舉行會議,
簽署《慕尼黑協定》(Münchner Abkommen)
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Sudetenkrise)割讓給德國。

二戰末期,慕尼黑先後遭到66次轟炸,
市區建築四分之一以上受到破壞,
許多地方被夷為平地。

戰後,古建築按原貌重建,
而且新建許多造型獨特的建築,
使城市有了進一步發展,
並成為德國南部最大的城市。

下一次我們簡單介紹慕尼黑的風光以及著名的旅遊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ngj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